资本涌入,大圆柱产业链扩张“升温”

高老桩新能源

2025-04-29

中国国内大圆柱电池产业链正加速扩张,近期初创电池、硅基负极材料企业融资、以及电池和零部件产能的显著建设,共同凸显了这一趋势。大圆柱电池技术路线正迎来关键发展期。

本月,大圆柱电池初创企业蓝京新能源本月宣布完成新一轮A轮融资,由华睿投资领投。

此轮融资是国内大圆柱电池领域投资升温的最新迹象。该公司此前已获得深创投、清流资本和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蓝京新能源致力于开发高能量密度的大圆柱电池,并通过调节能量与功率密度的平衡实现产品多元化。

公司认为,电池大型化是未来趋势,技术挑战在于确保大尺寸电芯内部各处的均匀性、一致性,以及控制全生命周期的应力分布。

该公司初期市场聚焦车用领域,已推出能量密度280Wh/Kg46950型号电池,主要面向电动汽车和eVTOL市场。

蓝京新能源计划在中长期逐步拓展国内中小型储能市场,并规划到2025年实现10GWh的年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蓝京新能源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郭春泰亦是捷威动力的创始人,捷威动力也参与了蓝京的种子轮融资。

与此同时,另一家大圆柱初创企业云山动力也在今年频繁显露头角,其核心团队同样具有捷威动力背景。创始人袁定凯曾负责捷威多条量产线的建设与运营。

云山动力已连续两轮获得雷军旗下顺为资本的投资,但其战略重心与蓝京不同,更侧重于大圆柱电池的高功率应用。该公司计划于今年完成A轮融资。

云山动力的核心产品为46系列大圆柱全极耳超充电池”。今年2月,其位于浙江宁波的一期1.5GWh产线已投产。

据称,该新产线每日可生产7.5万支4680全极耳大圆柱电芯,产线效率可达75PPM,并采用了特斯拉推崇的“切折”极耳成型工艺,以及逸飞激光的全自动磁悬浮高速激光焊接等核心技术。

该产线的首款产品为PSS46系列储能电池,其中磷酸铁锂版本可提供600W/kg的系统功率密度,而三元版本可达到1000W/kg;能量密度数据则未被公开。

云山动力已成功获得一笔海外市场的PSS高功率储能系统电池包产品订单。

两家拥有相似背景的初创公司,正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在大圆柱电池领域展开竞争。初创企业聚焦细分市场的开发,有助于推动整个大圆柱电池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此前有投资机构分析指出,电池环节是锂电技术集成的核心,新电池技术的提升反而带来上游的不断扁平和降维,从而使行业利润更集中于电池制造环节。

但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路径似乎是一个例外。这种对提升能量密度至关重要的新型材料,正因其较高的技术壁垒和价值潜力,乘着大圆柱和固态电池的东风,持续获得资本加注。

壹金新能源在今年4月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成为硅基负极产业化加速的一个例证。本轮融资将支持其新增万吨级硅碳产能。

今年,硅基负极产业呈现出新型硅碳(CVD硅碳)备战规模化生产与下一代技术加紧研发并行的局面。大圆柱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追求,离不开硅基负极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在解决高硅含量带来的膨胀问题上。

亿纬锂能判断,硅基材料最佳应用场景是在圆柱。

该公司透露,其第二代(容量1250mAh/g)和第三代硅碳(CVD硅碳,用于260-300Wh/kg电池)已批量应用于大圆柱电池。

目前正进一步联合供应商开发第四代非晶硅负极技术,以实现300Wh/kg以上能量密度和超过2000次的循环寿命为攻克目标。

此外,安徽相源新能源的圆柱电池项目本月在安徽遂宁开工,计划总投资60亿元,生产包括3214046160在内的大圆柱电池。

产业链其他环节也同步扩张。结构件供应商中瑞股份的大圆柱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在江苏常州开工,总投资超10亿元,目标年产8亿套。

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大圆柱电池出货量已超过20GWh,占整体圆柱电池市场的比重接近15%这表明大圆柱电池市场可能正迎来一个关键的增长拐点。

由特斯拉、宝马等主流车企推动的大圆柱电池在动力领域的应用确定性,叠加其在储能、eVTOL等新兴场景的潜力,正在驱动从终端应用到材料、设备等整个产业链的深度联动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