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货运行业面临成本高企与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运营绝非“油换电”的简单替代。
面对这些难题,重庆中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际新能源”)的破局之道在于,通过全产业链闭环运营,将车辆、能源、维保等核心环节牢牢掌握,大幅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真正释放新能源重卡的降本增效潜力。
2024年年初,中际新能源已在重庆永川投入100台电动重卡,打造西南地区首个新能源重卡一体化运营项目。时隔仅一年,中际新能源于日前在重庆铜梁再次投运100台电动重卡,启动川渝零碳物流产业共建示范项目,标志着全国首个新能源重卡“车、站、电、后市场”全产业链闭环标杆项目正式落地。

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中际新能源正在逐步构建一个绿色、高效、低碳的物流生态系统,这一做法,无疑为行业树立起新标杆,引领着新能源重卡产业向着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

践行绿色使命 共建川渝零碳走廊
据公司董事王东然介绍,中际新能源此次在铜梁启动的“川渝零碳物流产业共建示范项目”以及“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项目”,共有100台电动重卡、3座换电站、10个充电桩、汽车后市场服务以及光伏发电一体化设施。
王东然进一步表示,相比2024年年初启动的永川项目,铜梁项目的规模实现显著的提档升级,为公司注入了新一轮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也开启了中际新能源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新征程。“比如说,这次铜梁项目中的汽修厂增加了一个配件中心库,可以更加高效地满足车辆的配件需求,缩短维修时间,提高出勤率。”

可见,从重庆永川到重庆铜梁,从100台车的初步尝试到再次投运同等数量的电动重卡,不仅仅是数量的简单累积,更是中际新能源在运营模式创新、产业链整合等方面不断探索与突破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中际新能源的布局不仅是一场商业变革,更是对国家战略的深度响应。
此前,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共建“电走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亦将“共建电走廊”纳入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而当前,成渝重卡电走廊存在换电站产能利用率不足、物流降本减碳需求迫切等情况,亟需新的绿色运力模式和解决方案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中际新能源的“川渝零碳物流产业共建示范项目”正是积极践行这一绿色使命的生动实践。其通过将电动重卡运营的全产业链条进行紧密整合,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不仅有助于提升换电站的产能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碳排放,还能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东然强调:“中际新能源以铜梁为支点,通过‘车站电后市场’全链条布局,不仅要打造全国首个零碳物流闭环标杆,更要为‘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这一项目既是川渝协同的破题之作,更是‘重庆运营+四川基建’跨区域协作的生动实践。我们坚信,以新能源重卡串联起的不仅是物流网络,更是新时代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脉!”

坚持网状发展 织密区域绿色运力网
中际新能源的战略远不止于单点突破。他们深知,要实现真正的绿色物流,必须形成一张覆盖广泛、高效协同的运力网络。
“现在车辆搭载的是385度电的电池,运输里程大约是280-300公里,那么从运力来说的话,如果只建一个点,它的运输范围就很小,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输网络。因此,我们的发展理念是‘以点带面、网状发展’”。王东然介绍,除了永川、铜梁两个项目以外,目前公司也在合川、江津、綦江等区县,以及四川等地加快项目建设。

通过在多个关键节点布局项目,中际新能源正不断织密这张绿色运力网,确保物流运输的顺畅与高效。这种布局不仅扩大了运力覆盖范围,更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激活零碳物流的经济价值,逐步构建起辐射川渝地区的绿色运力体系。
此外,王东然表示,建成的补能站、维修站除了供中际新能源的电动重卡使用外,还将对外开放,服务于更多新能源车队,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共赢的绿色物流生态,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这场绿色革命中来,共同推动川渝地区绿色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中际新能源还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中际新能源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更为成渝区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预见,随着中际新能源网状发展策略的深入实施,其开放、高效的新能源运营模式和理念,将为川渝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物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结语
中际新能源在新能源重卡场景运营上的深耕细作,逐步构建起一套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新能源重卡运营生态体系。这种全方位的发展策略,不仅展现出中际新能源在电动重卡运营方面的深厚实力,更体现了其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加码,中际新能源将持续深化生态布局,推动零碳物流从“先锋实践”迈向“行业常态”,为中国绿色运输贡献更多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