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迎来爆发期

高老桩新能源

2025-08-28

重型卡车北斗营运证入网销量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新增新能源重卡1.62万辆,同比增长185%;1~7月累计销售8.2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91%。从历年渗透率来看,新能源重卡呈现持续快速提升态势:从2023年6月的5.69%,上升至2024年的14.82%,再到2025年6月已突破26.07%,实现翻倍增长,市场扩张势头显著。
947b3cf552d6bb26a9bf0d00235fd245

01 多因素推动新能源重卡需求攀升

“新能源重卡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是技术升级、政策驱动、运营成本优化及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汽卡车兄弟俱乐部创始人杨金国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商用车替代传统燃油商用车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物流企业及用户正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优势,使新能源商用车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选项。

政策方面,“双碳”目标为行业指明发展方向。今年以来多项政策叠加发力,将老旧营运柴油卡车报废更新补贴范围从国三及以下扩展至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车主提前报废并更换新能源重型卡车,每车最高可获14万元补贴,进一步加速重卡新能源化进程。

技术层面,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高、充电设施日益完善、整车节能技术不断迭代,产品可靠性显著增强,更好满足用户实际运营需求。

运营成本上,新能源重卡优势突出。购置成本大幅降低,使用成本也具备竞争力。数据显示,按年运营15万公里计算,纯电动重卡较燃油重卡可节省19.1万元,较燃气重卡节省4.2万元。维修保养成本低,电价稳定性高于气价,整体运营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港口、矿区、城市渣土运输等固定路线场景因补能设施易于布局,成为电动重卡的主要落地领域。此外,传统车企、工程机械企业及造车新势力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共同推动市场扩容。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高,”杨金国表示。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齿轮和电驱动协会名誉会长李大开预测,2026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将达35%,2027年有望突破50%。车百智库研究院院长师建华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已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与规模上实现全面跃升。纯电动重卡不仅受益于政策支持与企业优惠,更依托制造成本下降、使用经济性凸显、用户认可度提升,以及在续航、补能、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显著进步。
8c366177713125076524e2107bb75f1d

02 充电与换电模式并行发展

当前新能源重卡市场迈入高速成长期。按技术路线划分,主要包括混动、纯电动(充电/换电)和燃料电池重卡。其中,纯电动重卡凭借零排放和低燃料成本优势,占据市场主流。

在纯电动重卡销量攀升的背景下,补能方式的选择成为用户关注焦点。充电重卡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布局灵活、初始投资较低,支持多场景补电。兆瓦级超快充技术逐步应用,有助于突破产业瓶颈,支持电动重卡从中短途扩展至中长距离运输场景。但其缺点在于购置成本较高、电池性能随使用时间衰减,后期更换电池成本较大,充电时间也相对较长。

换电重卡采用车电分离模式,显著降低购车门槛。电池资产由运营商持有,用户无需承担电池贬值风险,结合电价低于油价的优势,年综合运营成本可降低3–6万元。但换电模式仍面临电池标准不统一、换电站兼容性不足、单站建设成本超百万元,以及运营商、车企与用户间利益分配机制待完善等挑战。

目前,大功率充电与快速换电设施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充电模式应用更为广泛,随着360kW及以上大功率直流快充技术的推广,车辆充电性能提升,可实现“1小时补能数百公里”,大幅提高运营效率。国家电网、特来电等企业正加速在物流园区、港口和服务区布局大功率充电桩。

换电模式今年表现尤为突出,其核心优势是补能速度快,全程仅需3–5分钟,与柴油车加油时间相当,彻底缓解续航焦虑,特别适用于高频率、高强度运输场景,如港口集装箱转运、矿山砂石运输、城市渣土清运等。

中汽政研新能源汽车研究部总监吴喜庆指出:“与乘用车换电占比极低不同,2023至2025年上半年,电动重卡中充电与换电车型比例稳定在7:3左右,说明两种技术路线均已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并实现有效推广。”
29a10f77fe28f3252888e20e2b09550d

03 推广需体系化协同发力

尽管新能源重卡发展迅猛,但要实现对传统燃油重卡的规模化替代,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商用车碳中和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开国指出,新能源重卡在中长途运输等高强度、高排放场景中仍存在明显短板。

中国重汽集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范志先也表示,新能源重卡在中短途场景渗透迅速,但在占重卡市场近一半的中长途干线物流领域,渗透率仍低于0.1%,主要受限于续航短、补能效率低和基础设施不足。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标准统一;将重卡充换电站纳入新型电力系统,降低配储与绿电交易成本;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并给予政策支持。

三一重卡研究院院长王磊认为,2025年电动重卡市场将进入爆发期,但用户购车首要关注补能设施是否完备。目前建站仍面临电力接入、土地资源、审批流程等制约,即便流程顺利,建站周期也需2~3个月,严重影响推广进度。他同时呼吁车企协同推进换电标准落地,避免资源浪费。

陕重汽技术管理部部长张轩分析,电动重卡在短途封闭场景如煤炭、钢厂运输中成本优势显著,部分场景渗透率超60%,但高购车成本及用户对重资产的顾虑依然存在。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新能源重卡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技术路线、激励政策、基础设施三方面协同推进,夯实精准施策与全产业链协作。李开国强调:“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能源重卡仍将呈现多技术路线并存、多能源类型协同发展的格局。随着技术迭代和设施完善,可依据场景特点,分阶段、有侧重地推进经济适用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