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卡:从局部井喷到长期重塑

高老桩新能源

2025-09-06

5e6a316258f2fe814730652c77beacdd

2025 年 8 月,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新增约 1.58 万辆,同比激增 169%,虽环比有小幅回落,但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短期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更揭示了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作用下,长期由柴油主导的重卡运输领域正经历着结构性的深刻变迁。

一、截至 2025 年 8 月的总体态势:政策、技术与市场三股绳共同发力

政策:从购车补贴到运营配套的联动推进

中国在 2024–2025 年持续推行老旧营运车辆 “以旧换新” 及新能源推广补贴政策,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路权优惠、高速费减免以及充换电基础设施财政支持等措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为新能源重卡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不过,市场对政策的依赖度较高,补贴退坡或地方财政调整都可能对后续增长产生影响。


在海外,欧洲的监管压力是新能源重卡发展的主要推力。欧盟自 2019 年起逐步加强对重型车辆碳排放的监管,促使制造商和车队必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直接将企业采购与合规成本挂钩,推动了电动化和氢化的发展。美国则通过州级法规和联邦基础设施资金,优先建设关键物流走廊的充电与加氢网络。

技术:能量密度、快充 / 换电与氢技术三线演进

技术层面,电池续航与补能速率的提升以及氢燃料与储运技术的突破是两大关键进展。整车厂和电池企业通过提高能量密度、优化热管理和轻量化设计,增强了纯电重卡在短中途及部分中长途场景的商业可行性,同时兆瓦级快充和换电方案的应用也缩短了充电带来的运营中断时间。此外,液态氢、高效燃料电池和更高效的储氢系统为远程、重载场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沃尔沃 2025 年推出的 600 公里级电动重卡,宣称具有 40 分钟超快充能力,成为长途电动化商业化的标志性事件。

市场:短期爆发与场景化分化并存

2025 年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销量显著增长,1–8 月的月均销量持续高位运行,8 月单月 1.58 万辆的销量证明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但数据背后是明显的场景分化,港口短驳、园区内集卡、城配等场景已率先实现规模化,而长途牵引仍受补能网络和全生命周期成本(TCO)的压力制约。海外市场则呈现 “法规先行、商业模式渐进” 的特点,法规推动了采购,但基础设施不足和初始成本高昂抑制了其快速普及。

二、地区与企业:特色路径与样板案例

中国:政策 + 规模化供应链下的 “落地速度” 优势

中国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垂直整合方面具有优势,本土能源服务商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充换电站、园区换电网络和车队金融租赁模式,促进了新能源重卡的批量化落地。多省市的以旧换新政策和资金补贴形成了强大的刺激作用,采购端也从国有大车队逐渐向中小物流企业扩展,市场结构从 “示范 — 集中补贴 — 扩散” 模式向 “示范 — 商业闭环” 模式转变。

欧洲与北美:法规驱动下的技术标准与网络建设较量

欧美传统车企专注于长途与跨区域运营的技术挑战,长续航电动重卡和氢能路线并行发展,芯片、电驱与热管理技术为长途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欧盟的分阶段减排目标促使厂商加大对实用化路径的研发和示范投入,同时充电与加氢网络的区域协调和跨国互操作性成为关键议题。北美市场则更多依赖私营物流公司与科技企业推动样车交付与示范运营,但高量产的产能兑现和充电 / 加氢网络铺设仍有待观察。

日本:氢能与城市场景的试验田

日本在氢燃料车、燃料电池公交与区域物流方面具有政策与产业协同优势,政府通过地区试点与补贴机制,推动若干城市及企业进行示范运营,形成了可复制的加氢与车队运营经验。对日本而言,氢能更符合其国土与长途运输结构,同时也与既有汽车制造优势形成互补。

三、核心矛盾:补能网络、成本与场景适配

补能网络的覆盖与可靠性不足

无论是充电还是加氢,网络的 “可用性” 比 “总量” 更为重要。短期内局部园区与干线网络分别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要形成全国性、跨省级的高可靠性网络仍需时间。运营商担心 “点状” 站点无法支撑跨区域调度,一旦某条线路上的站点不可用,可能导致整车队的运力中断,影响货运合同与收入。

购置成本、资金与 TCO 压力

在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新能源重卡的采购成本成为敏感变量。尽管电能价格或氢价在运营期具有优势,但初始资本开支仍然是中小车主面临的主要障碍。金融租赁、按里程付费与能源服务(EaaS)模式等虽可缓解这一问题,但需要资本方、能源方与整车厂在商业合同和风险分担上建立更成熟的信用与运营机制。

场景多样性要求车型多元化

不同场景对新能源重卡的动力、热管理、底盘与维护体系有不同要求,整车厂需要提供差异化配置。单一平台难以兼顾所有工况,因此产品线的复杂度、定制化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将成为供应商的竞争关键。

四、未来走向:并非 “电胜氢败”,而是 “场景决定技术”

多路线并行、场景化落地

短途与封闭场景将继续由纯电驱动主导,长途、超重、连续作业场景将更多采用氢燃料或混合方案,部分地区会出现 “以换电为主、以加氢为补” 的混合生态。随着技术的进步,纯电重卡的长途边界正逐渐拓展,但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仍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关键。

商业模式创新将推动中小车主参与

按里程收费、车辆租赁加能量服务、一站式运维与保险集成等产品,有望在中小车队中快速推广,降低单车投资门槛,缩短投资回收期。

标准化互操作将决定网络规模化速度

充电接口、快充兼容性、加氢口径标准和账单结算机制等方面的行业共识,将直接影响跨品牌与跨地区的车队运行效率。监管机构与产业联盟应尽快推动统一标准,避免出现 “局部孤岛” 现象。

产业链重组与协同

电池供应、充换电站运营商、能源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将出现更多的战略联盟,上游原材料供给与下游运维服务的稳固,将是支撑整车厂降低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

五、相关建议

制造商

加速场景化产品开发,强化售后与能源协同能力,探索 “车辆 + 能源 + 服务” 一体化商业模式,降低采购门槛。

车队 / 物流公司

在车辆替换上采取分阶段策略,先在短途、园区或回程可控的航线上试点,再逐步向长途拓展。与能源服务商签订长期能量保障合同,降低运营风险。

政策制定者

从单纯的补贴政策向建设 “可用且可靠” 的能源网络、扶持商业化能源服务企业以及推动标准化等方面发力,制定补贴退坡时间表并给予金融支持,避免补贴骤减导致市场出现 “断崖式” 回落。

结语:从短期井喷看长期重塑

2025 年 8 月的 1.58 万辆新能源重卡销量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表明当政策、供应链与商业化路径三者协同作用时,重卡的电气化与氢化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然而,要将 “局部爆发” 转化为 “可持续转型”,全产业链的协同、标准化以及资金模式的协调更为关键。未来,能够提供从车辆到能量、从购置到运维的完整、低成本、可复制的运营体系的企业与地区,才有望在新能源重卡市场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