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换电重卡和氢燃料重卡为代表的新能源重卡赛道,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融资租赁公司的广泛布局,成为了极为关键的推动力量。
从越秀金控携手吉利开展换电重卡项目,到交银金租与启源芯动力构建银租联动模式,再到海通恒信与鲲华科技达成氢能重卡融资租赁协议,融资租赁行业正以空前的力度,深入涉足新能源重卡领域。
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行业对 “双碳” 目标的积极践行,更深刻揭示了新能源重卡市场未来发展的核心逻辑。
一、融资租赁进军新能源重卡领域的背景与原因
政策驱动:绿色金融与产业升级的协同作用
在国家 “双碳” 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重卡被视作交通领域实现减排的关键所在。2024 年,《唐山市支持新能源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提出,为新能源重卡企业提供最高可达 5000 万元的融资租赁支持;深圳、宜宾等地,则通过换电站补贴、电池银行建设等政策,吸引资本投身其中。
在金融监管方面,《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 年版)》将氢燃料电池技术纳入重点扶持范畴,进一步强化了融资租赁与绿色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市场需求:降低初始投入门槛,分散投资风险
新能源重卡的购置成本颇高,纯电重卡价格普遍在 80 万元以上,氢燃料重卡更是超过 100 万元,传统的全款购车模式,给中小物流企业以及个体司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租赁模式借助 “车电分离”“经营性租赁” 等方式,能够将用户的初始投入降低 30%-50%。以上海启源芯动力为例,其通过融资租赁模式,为物流企业提供 “裸车 + 电池租赁” 服务,用户首付仅需支付车价的 10%-20%。2024 年 1-10 月,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到 5.68 万辆,同比增长 142.4%,其中租赁模式贡献了超过 40% 的销量增长。
技术适配:换电与氢能应用场景与融资租赁的天然适配性
换电重卡 “车电分离” 的特性,与融资租赁资产分割的逻辑极为契合。以国电投主导的 “电力系” 换电站为例,其通过融资租赁持有电池资产,用户只需租赁车辆,并按需更换电池,这样既减轻了用户的负担,也为租赁公司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在氢燃料重卡领域,鲲华科技与海通恒信合作采用 “燃料电池系统租赁 + 整车运营” 模式,有效解决了氢能技术在初期推广时面临的高成本难题。
二、融资租赁对新能源重卡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加速市场拓展与规模化应用
租赁模式成功填补了新能源重卡高购置成本与用户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比如,吉利商用车在 2024 年借助融资租赁模式,实现了 6500 台新能源商用车的销售,其中换电重卡占比超过 60%。此外,租赁模式通过 “试用 - 验证 - 批量采购” 的路径,帮助用户逐步建立对技术的信任。交银金租与启源芯动力的合作案例表明,短期租赁用户的转化率可达 30% 以上。
推动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
融资租赁资金的灵活性,为不同技术路线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换电重卡:国家电投通过租赁模式,在四川、新疆等地部署了超过 1 万辆换电重卡,带动协鑫能科、奥动新能源等企业加快换电站建设步伐(计划到 2025 年累计建成超过 1.5 万座)。
氢燃料重卡:2025 年初,15 家氢能企业迎来良好开局,其中鲲华科技与海通恒信的融资租赁协议,直接推动 30 辆氢能重卡在成渝跨域物流中投入运营,单车每年的减排量可达 150 吨。
重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
融资租赁公司正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生态整合者。例如,平安租赁与宁德时代合作打造 “电池银行”,通过对电池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租赁管理,既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又为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在这种模式下,整车厂、电池企业、租赁平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2024 年新能源重卡产业链的综合利润率提升了约 5 个百分点。
三、融资租赁在新能源重卡领域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模式创新的边界与突破
资产风险管理难题
新能源重卡的残值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电池性能衰减以及技术迭代风险,导致租赁资产的估值波动较大。例如,某头部租赁公司因电池容量衰减过快,在 2024 年不得不计提超过 2 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此外,小微物流企业的信用资质相对较弱,违约率高达 8%-10%,这促使租赁公司加强大数据风控能力建设。
技术路线竞争的不确定性
目前,换电与氢能技术的发展方向仍存在争议。换电模式依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单座换电站成本约 500 万元),而氢燃料重卡的制氢、储运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每公斤绿氢成本约 35 元)。融资租赁公司需要在技术选择与风险分散之间寻求平衡,例如国电投同时布局换电与氢能租赁业务,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对冲风险。
政策依赖性与市场波动
新能源重卡租赁业务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部分地区单车补贴可达 10 万元),但在 2025 年,多地补贴政策开始进入退坡阶段,这可能会削弱租赁模式的经济性。例如,唐山的某物流企业因补贴减少,将租赁比例从 70% 下调至 50%。
四、未来趋势: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生态演变
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深化
绿色债券、ABS(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重卡租赁资产的盘活。2024 年,浦银金租发行了首单新能源重卡租赁 ABS,规模达到 15 亿元,票面利率低至 3.8%,这显示出资本市场对绿色资产的认可。
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的形成
租赁公司将从单一的融资服务,向 “车辆租赁 + 能源服务 + 数据运营” 转型。比如,协鑫能科计划通过租赁模式,捆绑换电服务,用户在支付租金的同时购买 “电量套餐”,形成持续的收益来源。
全球化布局加速推进
中国重汽、比亚迪等企业,已借助融资租赁模式,将新能源重卡出口至东南亚、欧洲市场。2025 年,比亚迪与全球租赁巨头 SIXT 签署了 10 万辆新能源车采购协议,其中重卡占比超过 20%,这标志着中国模式的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增强。
结语:重塑行业生态的 “润滑剂” 与 “加速器”
融资租赁公司进入新能源重卡领域,本质上是通过金融创新,解决新能源重卡推广过程中的 “鸡与蛋” 难题 —— 没有规模化应用,技术成本难以降低;没有低成本资金,规模化就难以实现。这一模式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企业不断优化风控与运营能力,更依赖政策、技术、资本三方的协同合作。未来,随着 “换电生态圈”“氢能金融链” 等新型业态的逐渐成熟,新能源重卡有望从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成为全球交通减碳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