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十余年重卡驾驶经验的张师傅,在前年将自己的柴油车更换为电动车。“电车驾驶更轻松、噪音小,标载续航能达到180公里左右。”他日常单程行驶约110公里,抵达目的地后通过换电迅速补能,仅需几分钟。成本方面,平均每公里花费约1.5元。
像张师傅这样选择电动重卡的司机正逐渐增多。在今年两会期间,新能源商用车及重卡发展也成为热点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指出,当前电动重卡竞争力显著提升,但市场渗透率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建议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也提出类似建议。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表示,汽车新能源化已是明确趋势,尤其在重卡领域,换电模式有效缓解了纯电车型续航短、效率低的痛点。
▍司机账本:电动重卡是否真的更省钱?
张师傅购车总投入70余万元,涵盖车头与电池,但他认为物有所值。山东的陈师傅也算了一笔经济账:油车两天油费约1500–2000元,而电车仅需两百多元电费。不过电车时间成本较高——同样路程,油车约6小时,电动重卡因充电限制可能需要8–10小时。
陈师傅进一步对比:柴油重卡每公里油耗成本约3.4元(按百公里40升、柴油7.5元/升计算),而电动重卡电耗成本每公里低于2元(按1.3元/度、百公里耗电150度计)。
但也有司机反映,电动重卡因搭载大容量电池,购车成本更高,自重更大,可能影响载货量。广州某车队队长孙师傅指出,车队还需配套建设换电站或充电桩,涉及电力增容与变压器等投入,成本不菲。他认为电动重卡更适用于短途和大宗货物运输场景。
▍换电模式:成本优势显著,政策与企业齐发力
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曾指出,换电模式凭借更短的补能时间、更低的吨公里运行成本,显示出比快充和超充更大的优势。国海证券研报同样认为,换电模式能降低购车成本、延长电池寿命,并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行业数据表明,换电重卡正快速崛起。2024年1月,新能源重卡销量达3659辆,其中换电车型为1539辆,同比增长100%,占比超过42%。
政策方面也释放出积极信号。工信部明确提出2024年将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交通运输部则设定目标:到2026年推广换电重卡不少于20000辆。
企业层面,宁德时代、国家电投、协鑫能科、三一集团等纷纷布局换电重卡与换电站建设。例如宁德时代推出骐骥换电解决方案,并参与建设全国首条高速重卡换电专线。
▍推广瓶颈:高投入与标准缺失仍是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换电重卡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钟渭平与卢华平均指出,换电站建设前期投入巨大。据协鑫能科披露,单个重卡换电站建设成本可达2300万元(含电池)或900余万元(不含电池),此外还包括土地、线路、电池投资及运维成本。
另一方面,换电标准不统一制约了规模化发展。目前不同品牌的重卡在电池规格、安装位置、接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车企、电池厂、换电站运营方之间难以有效协同。
▍未来展望:2025年销量或突破10万辆,高频场景将率先爆发
尽管挑战仍在,行业对电动重卡尤其是换电模式持乐观态度。中国电动重卡换电产业促进联盟预测,2025年换电重卡销量有望达到10万–15万辆。国海证券预计,至2030年,换电车型在新能源重卡中占比将超过80%。
卢华平认为,随着未来换电标准逐渐统一,港口、矿山等高强度、短途场景将率先广泛使用换电重卡,推动其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